rt
市面上能買到的《浮士德》漢譯本不下十幾種,根據譯者的身份不同大體可分為三類:
作家/詩人:比如郭沫若、梁宗岱、綠原。
自由譯者:如錢春琦。
日耳曼學者/其他學者:如周學普、董問樵、樊修章、楊武能、潘子立、陸鈺明等。
從譯者身份來看,鑒於《浮士德》是詩劇,由詩人或作家翻譯的話,文采會更佳,比如郭沫若和梁宗岱的譯本就更有可讀性。而日耳曼學者由於對原文的把握較好,翻譯會更準確。綠原採用散文體的形式翻譯,更方便理解。
比較出版時間,近些年出版的譯文可能更符合年輕讀者的口味。除去選譯不說,最早和最完整的譯本如郭沫若翻譯的《浮士德(上卷)》與1928年出版,周學普翻譯的《浮士德(上、下冊)》與1935年出版,郭沫若完成的《浮士德(下卷)》於1947年出版。建國後,鑒於郭老的政治和學術地位,以及當時的出版政策等原因,他的譯本一直是權威,但是因為他太過繁忙,加上歌德的作品受當時意識形態的影響,他也就沒有精力對他學生時代和建國前的翻譯作修改和潤色,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和他去世,1982年才有錢春琦的譯本以及次年董問樵的譯本問世。梁宗岱在1946-1947年選譯和出版過《浮士德》,而其他大部分譯稿則在文革期間被毀了,後來他勉強復譯了《浮士德(第一部)》,於1986年出版。稍近的譯本如楊武能的譯本於1998年出版。從1928年到1998年,《浮士德》不斷復譯,有出版事業發展的推動,也反映了漢語不斷變化的特點,對於年輕讀者來說,過去20年的出現的譯本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尤其是用詞和表達更符合當下的使用習慣。
對比翻譯風格,只能說各有千秋,後學離不開先行者的甘苦,雖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完善,但不一定就能超越經典。以下選取《浮士德(獻詩)》中第一段進行對比,各位自行閱讀和判斷其中的特點。
郭沫若(1928):
浮沉著的幻影啊,你們又來親近,
曾經顯現在我矇矓眼中的幻影。
在這回,我敢不是要將你們把定?
我的心情還傾向在那樣的夢境?
你們逼迫著我的胸心呀,你們請!
盡可升出雲霧裡在我周圍飛騰;
我的心旌感覺著青春般地搖震,
環繞你們的靈風搖震我的心旌。
周學普(1935):
你們這些漂浮的幻影,
以前曾經在我矇矓的眼前現形;
現在你們又向我走近,
這一次我可要捉住你們?
我的心兒可還是傾慕那昔日的夢境?
你們儘管向我逼近!
好罷,你們從煙霧中出來
盡可在我的周圍為所欲為。
由於在你們的
行列周圍吹動的奇異氣息,
我的心胸感到青春般地震撼。
錢春琦(1982):
你們又走近了,縹緲無定的姿影,
當初曾在我矇矓的眼前浮現。
這次我可要試圖把你們抓緊?
我的心似乎還把那幻想懷念?
你們過來吧!很好,隨你們高興,
你們已從雲霧中飄到我身邊;
在你們四周蕩漾的魅惑的氣息,
使我胸中震撼著青春的活力。
董問樵(1983):
飄搖的形象,你們又漸漸走近,
從前曾經在我模糊的眼前現形。
這回我可是要將你們牢牢握緊?
難道我的心兒還嚮往昔時的夢境?
好吧,你們要來就儘管向前逼近!
從煙霧中升起在我周圍飛行;
環繞你們行列的靈風陣陣,
使我的心胸感到青春一般震蕩難平。
梁宗岱(1986):
你們又來臨了么,飄忽的幻影!
早年曾顯現於我矇矓的眼前。
今番,我可要把你們凝定?
難道我還不忘情於那些夢幻?
你們蜂擁前來!好!隨你們高興。
儘管在煙霧間從我四周湧現。
給那簇擁你們的靈氛所鼓盪,
我的胸懷又閃著青春的悵望。
樊修章(1993):
你們又來了,裊裊悠悠的影像,
你們曾映入我那惝恍的目光。
這一次我該設法將你們定住?
我的心還在迷戀著那些遐想?
你們涌動著,好吧,隨你們涌去,
隨你們透過煙雲來繞我迴翔;
承受著吹動你們亂影的靈風,
我的心胸又感到青春的震蕩。
綠原(1994):
你們又臨近了,游移不定的身影,
想當初一度呈現於矇矓的目光。
敢情這次我試著要把你們握緊?
難道我的心仍然傾向那個痴想?
你們擁上前來!來吧,隨你們高興,
盡可從煙霧之中圍著我裊裊飄颺;
環繞你們的行列蕩漾著一股靈氣,
它使我的心胸感受到青春的戰慄。
楊武能(1998):
你們又走近了,飄搖無定的形影,
就像當初,在我迷茫的眼前現形。
這一回啊,我將努力把你們抓住?
那大膽妄想,我對它仍一片痴情?
好,隨你們爭先恐後,你推我擁;
隨你們躥出霧靄,圍繞著我洶湧!
隨著你們的到來,空中瀰漫靈氛,
青春的熱血啊,又令我心胸激動。
陸鈺明(2012):
你們翩然又至,飄忽的身影,
從前浮現於我朦朧的雙眼。
如今我是否該將你們抓緊?
我內心是否還把那幻想渴念?
你們向我奔來!然後向我靠近,
從雲霧中來到我周圍顯現;
你們周圍瀰漫的魔幻氣息
讓我胸中涌動著青春的朝氣。
潘子立(2013):
飄遊不定的身影,你們又再臨近,
先前你們曾為迷惘的目光現身。
如今我可會設法把握住你們?
莫非我的心對那痴想依然鍾情?
你們蜂擁而來,那就有勞各諸位,
走出我周遭繚繞的煙氣霧影。
籠罩著你們這一群的魔幻氣息,
使我的心兒感受著青春的戰慄。
我只看過人民文學出版社綠原譯本和上海譯文出版社錢春綺譯本,作為外行人只是大致說一下感受啦。
書不在身邊,所以沒法引用了。
1. 綠原譯本
我記得綠原譯本似乎有過修訂,在網上曾經看到同樣是綠原譯本的電子版,和我手頭的字句有一些不同。所以先行說明一下,我看的是人文社2008年「名著名譯精華版」的版本。
這個版本是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買的。
綠原自己是詩人,所以這版翻譯在文字上應該還是非常優秀的。
綠原譯本比較大的特點就是基本用散文翻譯的,只有獻詞、合唱等部分翻譯成了詩歌(似乎只有這個譯本翻譯成了散文嗎)。我現在覺得這其實沒什麼(朱生豪翻譯莎士比亞還是用散文的呢~)。個人感覺是讀下來很流暢,文字還是比較優美。而且出現形似順口溜、打油詩的翻譯比較少。就我看過的一些片段來說(比如第一部第一場書齋開頭,第二部最後一場結尾的部分,我看過幾個譯本的翻譯,當然這裡我可能不是很樂觀),為了保留原文的格律以及統一每行字數(或者是別的原因?),有些詩歌譯本就有一點這種現象。以及,最喜歡綠原翻譯的獻詞了。
還有一個特點是綠原譯本注釋極多,對,我覺得極多。裡面包括每一場/幕的創作時間,哪些地方借用了前人作品的典故和場景,哪些地方在暗中諷刺當時同歌德論戰的對手,哪些地方歌德曾經在談話錄里提到,還有哪些地方原文被和諧了人們推測內容是什麼(這種東西也是有趣……)都有說明,有不少注釋甚至是完全不影響閱讀的(題外話,當時看完第一部注釋我心裡就想怎麼歌德老是借鑒別人作品裡的橋段呢……)。可以說注釋非常全面甚至掉書袋。唯一美中不足是注釋在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最後啊啊啊,翻起來真是不太方便。╮(╯▽╰)╭
2. 錢春綺譯本
作為看過錢先生《浮士德》譯本幾乎(好吧也只是幾乎)成為腦殘粉的我來說,讀到錢春綺譯本簡直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這個譯本全部用詩歌體翻譯(除了第一部裡面原文就是散文的那一場還是兩場)。但重點在於,譯者幾乎完全遵循了原文各種詩歌的格律!除了對原文格律詩每行字數基本保持一致以外,基本保留了詩歌的押韻格式!比如獻詩中ab ab ab cc 的範式,第二部第一幕第一場中aba bcb cdc ded 的範式都在翻譯中得以保留!當時就覺得簡直神了!(當然抑揚格什麼的不可能翻譯出來啦)錢春綺譯本有個萌點,就是他有些地方不分前後鼻音,不知是不是因為是南方人呢(我萌的地方比較奇怪,嗯)。
文字上的話,我覺得這個譯本中規中矩,個人閱讀感受是比較一板一眼,不太經常看到讓你覺得翻譯文筆特別優美的地方,對比綠原譯本我還是感覺不一樣吧。
還有,錢春綺譯本也有大量注釋,直接加在原文頁腳,當然比起綠原譯本少了不少(嗯注釋量還是很大的,偶爾會多達半頁篇幅)。感覺下來,錢譯本的注釋很多是「必要」的,似乎原本就沒有閱讀障礙的地方基本也沒有給太多注釋。
最後給一個數據,我記得綠原譯本字數大約在40萬字,錢春綺譯本大致30多萬字。嗯看這個樣子我覺得大概《浮士德》原文也就20多萬字吧?有誰清楚的話麻煩告訴我一聲,謝謝!
嗯我個人感受就是醬紫啦。
最近剛好在看《浮士德》,知乎就給我推了這個問題。
看了郭沫若先生、錢春綺先生、樊修章先生的譯本,私心以為樊修章先生所譯最合我的審美。
郭沫若先生的譯本具有民國時期的詩風,其遣詞造句與我所受之教育不相符合,實在欣賞不能。
錢春綺先生大才,譯本頗有西人風味,但又兼顧國人的審美,各句讀來既有哲理又有詩意,但可能是受原稿束縛,缺乏一氣呵成之感。錢先生的才華還體現在譯本保留了原詩的押韻格式——多元韻式,錯句押韻,令人欽佩。但我在這方面更贊同辜正坤先生的說法——中國詩的傳統是一元韻式,故而雖然對原著的格式不甚尊重,但可以照顧讀者的審美習慣,而且聲調鏗鏘,在音美方面易獲成功。
因此我比較推崇樊先生的譯本,一是語言風格,二是音韻節奏,都合乎我個人的審美。而且,樊先生照顧到了不同人物、不同語境下的語言風格,例如農民歌唱時的語言就顯塵俗,大媽抱怨的語言就頗為市井,浮士德歌頌時的語言就詩意絢麗,讀來別開生面。
在此摘錄一段我以為較能體現樊先生譯本風格的詩,並與錢先生譯本相比較:
樊修章譯《浮士德》1064-1099行:
想得美啊,誰還敢希望
跳出這片謬誤的汪洋
沒有掌握的人們用著,
而所掌握的卻不能用上。
還是別讓著沉重的心情——
敗壞眼前的良辰美景!
看那些茅屋圍著新綠,
被斜陽照的一片鮮明。
一日已告終,太陽消退,
趕去天那邊促動新生。
願我能拔地高揚翅膀,
永遠永遠地追隨太陽,
放眼腳下清幽的世界,
對著永恆的落日的霞光,
看萬壑凝幽,群峰生焰,
銀水流向金色的大江。
荒山野嶺和一切山溝
再不來阻擋我的仙游。
海洋迎住我目光的驚異,
敞開一個個溫和的港口。
太陽自然是終究要沉落,
醒著的只是我新的追求,
我趕去啜飲永恆的光輝,
身後黑夜,身前是白晝,
頭上青天,腳底是洪流。
美夢正酣時太陽消隱。
啊,肉體的翅膀難生,
難和精神的翅膀比並!
當聽到沒入藍天的雲雀
唱給我們裊裊的歌聲,
當看到展開翅膀的蒼鷹
盤旋在那峭岩的松頂,
當看到越過曠野和湖泊
有白鶴正向故國飛行:
我們總渴望向前向上,
這是我們天賦的至情。
加粗的是我以為譯的極好的部分。
以下是錢春綺先生同一部分的譯本(請仔細觀察其中的多元韻式,甚是精妙):
誰能從這迷惘的海中
抱有出頭的希望,真是幸福!
我們不知者,正和我們所用,
我們所知者,卻沒有用處。
可是何必用這種鬱悶的談話
破壞眼前這個時刻的嬌媚!
你瞧,在夕陽掩映之下,
綠裹的農家蓬蓽生輝。
太陽隱退了,一天就此告終,
她奔向彼方,開拓新的生涯。
啊,但願我能插翅高飛凌空,
永遠不停地追隨著她!
看我腳下靜靜的人世
熠熠輝映著永恆的霞陽,
群山發出紅光,溪谷一片安謐,
銀色的小溪流入金色的大江。
那時,藏有無數深谷的荒山,
不會成為我仙游的障礙,
而那擁有暖波的港灣的大海,
展開在我驚異的眼前。
但太陽女神好像終於退位;
新的衝動將我召喚,
我急忙追去,吸她永恆的光輝,
我的前面是白晝,背後是夜晚,
頭上是太空,腳下是一片海波。
一場好夢!女神確乎而消逝。
唉!我們精神的翅膀真不容易
獲得一種肉體翅膀的合作。
可是,這是人人的生性,
他們的感情總想高飛遠揚,
只要看到雲雀沒入青雲,
在我們上空嘹亮地歌唱;
看到蒼鷹把羽翼張開,
翱翔在高聳的樅樹頂上,
看到灰鶴越過平野,
越過大湖而返回故鄉。
我以為樊先生譯本之妙,在於將一些意象作了意譯的處理。例如錢先生所譯「樅樹頂上」,樊先生譯作「松頂」;而錢先生所譯「灰鶴」,樊先生則譯為「白鶴」,故而頗和國人審美之情趣。
當然,我拿樊先生譯的較為精妙的一段和錢先生所譯進行對比,或不公平。在很多其餘地方,我也以為錢先生譯的更好些,但總的來講,從可讀性與審美體驗上,我更推薦樊修章先生的譯本。
以上。
不才小時候只看過楊武能的譯本,初中上學到畢業,每個寒暑假溫一遍……
記得當時年紀小,零花錢也不夠買別的版本回來對比,只覺得整齊的韻文比較上口。後來有機會看其它譯本,都覺得不習慣(個人遵從季羨林對於詩歌定義中的「押韻說」),算是受到了先入為主的影響吧。
有工夫還是建議學德文看原版吧,也許這樣才是正途,況且對於《浮士德》這種大書,也值得專門學個語言來看。
BTW豆瓣同題傳送門:《浮士德》哪個譯本最好?
我只看過楊武能,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很不錯
我看過楊武能的,也覺得非常不錯,很押韻
我只看過楊武能的,特別押韻,我也是看了一眼獻詞就買下了,特別有韻味。不過我昨天下了一個電子版本的不知道是誰翻譯的,辭藻華麗,語言無比優美醉人,我又不喜歡楊武能的了,沒辦法,我是個俗人,也許德語原版最好看,可是我這輩子大概沒機會讀懂了。
個人最喜歡楊武能本。原因很簡單,讀起來最朗朗上口。《浮士德》一書艱深晦澀隱喻重重,更何況來自於異域文化,且不說理解幾分,能堅持讀完,已屬不易。所以。如果是初讀者,我推薦最能帶給人閱讀快感的楊武能本。
楊武能,朗朗上口,情真意切,可讀性較強
推薦董問樵的和郭沫若的,最好多看幾個版本。董問樵的先看,有助於理解脈絡,散文體。
郭沫若的版本中詩體部分就是用詩翻譯的,文采更佳,神韻更到位。
我覺得應該是綠原的譯本吧。
綠原本身就是一個詩人、文學家、翻譯家,而且這個版本比較重視整體的效果,沒有拘泥於字句格律,大膽的以散文形式為主。當時出版的時候和樊修章的版本一起的好像,不過最後只有綠原的譯本獲得了95年的「全國優秀文學翻譯獎」(魯迅文學獎)。
而且,胡風曾經給綠原寫信說希望綠原把《浮士德》介紹到中國來,雖然此前已經有郭沫若先生的譯本,但他還是覺得《浮士德》沒有進入中國。(可能我的表達有點問題,但是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第一次看的是「潘子立」的譯本,當時沒特意去找按譯者找來看。後來在學校圖書館翻找各種譯本,對比其它的,發現潘子立的版本最大的優點就是注釋很全很走心,覺得潘子立的詮釋(相較其他的)最對我的感覺,而且注釋是附在原文下面的 ,看著方便~後來第二次完整看是看「綠原」的版本,綠原的版本是比較特殊的,是散文的格式(其他譯本好像都是詩劇劇本形式的)散文讀起來比較流暢,易懂,局部翻譯得特別美!但是就沒有讀詩劇時候那種"畫面感",那種舞台劇的畫面感。還是蠻推薦潘子立的版本!
錢春綺!
只看過錢春琦的譯本,個人感覺還挺好的。雖然個別章句有些不通順,但大意理解還是沒問題的。
其實如果不是特別要研究《浮士德》或欣賞其文字,哪個譯本問題都不太大。《浮士德》中存在太多隱喻(討論時老師說它其實也是歌德人生的寫照,所以當時我是配合《歌德傳》來看的),所以重要的是找一個對隱喻等具有詳細注釋的譯本,輔助理解。我當時看的錢的譯本就有挺詳盡的注釋,忘了哪個出版社了....
嗯就是覺得注釋可能更重要。希望可以幫到你。
我最早看的是錢春綺的譯本,覺得很好。
後來再看其它的,因為先入為主的原因吧,總覺得不如,就沒有細讀了。
錢春綺先生的譯本很好.
單是從網友貼出的獻詞那段來看的話,個人最喜歡郭的,其次是董的
楊武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