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样的藩镇制度也有巨大的隐患。藩镇势力的增强使得这些节度使拥有了几乎独立的权力,宛如“异姓王侯”。这一点,李隆基自然知晓,但他本人是一个典型的享乐主义者。在“开元盛世”的光辉下,李隆基渐渐麻痹自己,选择忽视潜在的危险。正因为这种偷懒的态度,李隆基不仅未能警觉藩镇的威胁,还一再增强他们的权力,对节度使们极为宠信和封赏,不加审慎地任用一些心怀叵测的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安禄山。
虽然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主要祸首,但真正引发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人。安禄山掌握着大权,并且有了反叛的意图。虽然他通过讨好李隆基,成功晋升为节度使,但他本来并没有计划在那么早的时间里发动叛乱。然而,由于李隆基的懒政,选择性地忽视了朝政中的危险,使得安禄山提前发动了叛乱。
一方面,李隆基身边的高官们,尤其是李林甫,虽然被批评为奸相,但他的手段确实让安禄山的野心暂时得以遏制。李林甫在世时,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手段控制住了节度使制度,遏制了地方权力的膨胀。然而,在李林甫去世后,节度使制度迅速失控,而上任的杨国忠更是推波助澜。
杨国忠上台后,心怀个人私利,开始排挤安禄山等地方大员,不断削弱他们的权力,这使得安禄山感到了巨大的威胁。他的反叛决心也因此愈发坚定。与此同时,杨国忠主导的文官集团在选官方面,逐渐采用“亲胡远汉”的政策,任命了大量胡人出任地方节度使,这种做法削弱了中原士族的地位,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与此同时,北方的士族也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可以说,安史之乱的发生,除了李隆基的疏忽,还有政坛的内部斗争和士族的不满。
安禄山的失败,虽然表面上看是因为他拥有军队、士族支持等有利条件,但其实他的失败,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首先,尽管安禄山得到了河北和山东士族的支持,但他未能获得传统关陇集团及其他门阀士族的支持,这些士族有着更强大的战斗力,支持唐朝的力量远远大于支持安禄山的一部分士族。更重要的是,安禄山的反叛缺乏民心支持。在唐朝社会,民众并不希望看到战乱与动荡,大家渴望安定与和平。然而,安禄山从一开始就以“屠城”作为反叛的开端,这种残忍的行为让百姓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和仇恨,这也注定了他不会获得民众的支持。
最终,安禄山的暴行和他对部下的疑心,导致了他被自己的手下所杀。虽然安禄山的继任者继续给唐朝带来了麻烦,但最终,在郭子仪等将领的带领下,唐朝成功平息了这场动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